构建朴实而有效的语文课堂

作者: 时间:2011-01-17 点击数:

摘 要:当前的一些语文课堂,尤其是公开课、观摩课,教师一改过去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少讲甚至不讲,生怕一讲就被贴上“灌输式”或“填鸭式”教学的标签。于是课堂上讨论法、表演法、合作法、演讲法等花样繁多的教学方法应运而生。笔者认为,在语文公开课课堂上,存在着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现象,真正的语文课应当做到如下几点:一、真实的语文课堂,该沉默的时候就沉默;二、让“自主”真正扎根课堂;三、语文学习应紧密结合文本

关键词:语文课堂 真实 自主 文本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标》倡导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光彩。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内容开放、灵活起来,教学手段逐渐先进多样,学生成了语文学习的主人,也有了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景象。当前的一些语文课堂,尤其是公开课、观摩课,教师一改过去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少讲甚至不讲,生怕一讲就被贴上“灌输式”或“填鸭式”教学的标签。于是课堂上讨论法、表演法、合作法、演讲法等花样繁多的教学方法应运而生。我们在肯定这些转变的同时,不能不关注变化中带来的一些新问题:热闹好看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吗?学生思维活跃的外在表现就是课堂热闹活跃吗?寂静的课堂就是一潭死水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看看现在的公开课,总是那么热热闹闹、兴高采烈的。课堂上,学生们总能做到思绪飞扬、对答如流,他们或给人以“出口成章”的喜悦,或给人以“思虑缜密”的惊讶,或给人以“博览群书”的赞叹,或给人以“感悟颇深”的感慨……我忍不住沉思:语文课堂真的总是那么气氛活跃吗?

笔者认为,在语文公开课课堂上,存在着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现象:

一、真实的语文课堂,该沉默的时候就沉默!

留心观察各级语文优质课、观摩课,不难发现,一些老师为了一味地追求课堂的“热闹”,因而只喜欢采取各种朗读形式来调动情绪、烘托气氛,营造“读书氛围”,极少安排默读训练。这说明,他们的心里只装着听课老师而没有学生。因为默读要求学生首先要做到不出声,这一点对一节课,特别是面对专家、评委,还有很多听课老师的场面来说,时间稍长一点,就会觉得“冷场”,出不了“效果”。因此,现在的赛课、公开课都极少有默读训练。

教研专家刘旭老师说:“当课堂洗净浮躁时,真实就是美丽,这个真实就是朴实、充实、丰实、扎实。”因此,我要说:“真实的语文课堂,该沉默的时候就沉默!”我们的语文课堂不仅需要整齐洪亮的诵读感知,也需要默读体验,默读静思的“冷场”同样美丽!“提问(质疑)——思考——讨论——发言”是课堂教学一个完整的过程,提出问题之后的“思考”环节是一个极其重要且不容忽视的步骤,这个环节是个人的、寂静的,需要在沉静中回味;为了避免课堂上出现鸦雀无声的“尴尬”局面,不少教师在一些公开课上刻意简化甚至省略掉这个环节。这样,从整体上看,一堂课始终都很热闹,没有“冷场”,然而实际上却挤压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消解掉了学生的“思维张力”。

著名特级教师史绍典先生在评价2003年湖北省高中语文优质竞赛课时曾说:“现在,我很少在优质课竞赛中看到‘默读’,‘默读’场面同样是撼人心魄的,也是最利于学生体验的。这样一种真正让学生进入文本、理解文本、沉浸于文本的读书样式正在阅读教学中走向衰落,甚至走向消亡,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悲哀。”这无疑是颇有见地的深沉呼唤。潜心默读是一个“潜心读书、静思默想、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的过程,新课程强调尊重学生个体的感悟,就不可忽视默读的作用。

现在倡导诵读,毋庸置疑,诵读是我国语文教育优先传统中一种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情感。”但默读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乃至生活中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要给学生默读的空间。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适合诵读的,声情并茂的诗文适合诵读,严谨抽象的说明文就适合默读。阅读小说类文学作品也需要默读,学生潜心品读,驰骋想象,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人物思想性格融合起来,从而更深刻地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正是青少年陶冶情操、提升品格的最有效的途径。

二、让“自主”真正扎根课堂

反思“自主阅读”教改实验,我们不仅欣喜地看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也深深地感到由于教师没有吃透课改理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还没有扎根课堂,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还没有根本改变,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存在不少误区。

现象一:“你喜欢读哪一段?”“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话音刚落,教室内人声鼎沸,声音一浪高过一浪。场面煞是热闹,教师颇为满意。这已日渐成为一种时尚。“你喜欢读哪一段?的确,它能高杨学生的主体精神,是从文本到人本的提升,是从认知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是符合时代精神的学习观和对学生个体生命的高度关注。然而,文体有别,结构有异。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情感活动,并不是单纯地“看”、附和地“读”,因为阅读需要经历四个层次,即“发现——辨认——认同——再认”。如果一味地用“喜欢的方式读”,学生往往会选择放声朗读,因为默读、浏览要求学生将字码直接译为意码,这种高心智活动往往会让学生在选择时避难就易,默读、浏览能力就会日渐萎缩。

现象二:“你真棒!”“好聪明!”不绝于耳,也不管学生的表现是好是坏,教师总能“把掌声送给他(她)”,安静的课堂因为有了这些掌声而活跃异常。

教师的肯定鼓励,无疑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可教师的热情并不总是引起学生的共鸣,原因何在呢?因为这种表面上的“积极主动“并不是发自学生内心的学习、发展的需要,不是自主的,而是教师“牵引”的结果。有的教师振振有词:“这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保证学生自主参与下一个教学环节”。学生的心灵果真如此脆弱,不堪一击吗?更何况虚假的评判反馈给学生的是错误的信息,其他学生所领教到的抑或也是教师的”黑白不分“。

我认为产生上述误区的原因主要是对《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自主学习“缺乏正确理解。真正的自主学习立足的是明确的学习目标,凭借的是有效的教学资源,调动的是积极的探究兴趣。教师需要摆脱一味追求形式的花绣腿,而在孩子的真实体验与感悟中或指导,或点拨,或解疑,或释惑,让他们都能在平等、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张扬个性、丰满心灵。

教学追求真诚与自然,拒绝浮躁与浅薄。在阅读教学中正确处理好学生自主参与与教师合理引导的关系。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真正从文本价值与学生需求出发,既有精心的预设,更需巧妙的生成。

三、语文学习应紧密结合文本

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对课文进行必要地拓展,特别是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力求达到一定的深度是无可非议的,但如果为了追求深度而置文本于不顾,在课堂上致力于阐释教师个人的见解,那无疑是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这顾学生的个体体验而漠视文本的价值取向。超越文本应更多地体现在尊重文本自身的价值内涵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多样化的理解。

笔者最近聆听了一位语文教师的公开课。他所教内容是高职教材中的口语交际内容——交谈。这位老师为了上出新意,煞费苦心将所教内容与专业相结合。整节课只用了不足10分钟的时间讲授交谈的原则和特点,其余时间一直在努力创设实习生在银行实习时的情景。将全班学生每10人分为一组共5组,分别为A组、B组、C组、D组、E组。由A组同学扮演主人公小Z,其余四组同学分别扮演情景剧中的其他角色。希望通过小品表演拉近学生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在更大程度上“跳出”课堂,学习交谈的技巧。

不可否认,教师的初衷是好的,如何将语文学习与专业相结合值得大家探讨。但听课者普遍感觉课堂的大部分内容游离于文本之外,似乎文本只是一个引子,是为了引出情景剧而不得不上的内容。其实教材中列举了很好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交谈的特点,但这位教师一概舍弃了。

在这节语文课上,我们看到的是轻文本,重主题;轻阅读,重讨论;轻语言的揣摩、玩味,重延伸拓展。而且,课堂上所进行的所谓的延伸拓展,脱离文本主旨,只把文本当作一个由头去无限地拓展文本的空间,去做一些与文本主旨关系不大的事情,

由此引发我们思考:如何处理语文教学与专业相结合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科学地设计“拓展延伸”环节的教学内容?这里涉及到两大问题必须解决:一是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二是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教学任务的清醒认识与具体落实。语文教学与专业结合,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职校生的专业特点,符合各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在内容的取舍、重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等方面体现出专业特色,使学生的学习更有趣味,教学更有效果。

参考书目:

[1]《名师讲述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刘世斌主编.西南师大出版社.2008年5月

[2]互动·共享·创新——学校教研组建设的新探索.杨向谊.陆葆谦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10月

[3]现代教师教育专业引领案例评析.杨连明主编.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年3月

[4]课堂新问题诊断——语文.钟发金.陈松信编著.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年6月

[5]语文教育论文选.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开明出版社.全国中语会编

版权所有:南京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苏ICP备12022064号    
夫子庙校区:东牌楼74号    邮编:210001    邮箱: njcx@vip.163.com
联系电话:025-86655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