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德育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作者: 时间:2011-01-17 点击数:

【内容摘要】德育课课堂教学实效的核心问题在于学生对德育课的学习关注度。主要是靠任课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德育课的动机;运用“激发兴趣”、“融洽关系”和“肯定鼓励”等手段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参与度。通过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有效建立教学相长、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获取良好的教学效应。

【关键词】 改进 教学方法 提高 教学实效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学校教学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实效性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就是教学的效益。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在45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

一堂有实效的德育课,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能确定好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明确教学的难点。课堂上教师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创设最佳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趣,让学生通过情意的体验,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形成有效的课堂学习。

一、精心设计、激发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基础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就需要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把握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确立合理教学目标。如《就业与创业指导》,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产生浓厚兴趣,以形成持久的就业情感。在教学设计中,则需要切实的去帮助学生进行自我了解、自我分析,思考自己的就业取向,使学生能相对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从而可以更切合自己的实际规划职业生涯。同时在进行有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通过组织学生对社会相关职业进行调查了解;与往届毕业生进行交流等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明白了走出校门,踏入社会,接受的第一个考验不是“做事”而是“做人”,当今就业岗位上不仅需要有专业能力的人,更需要有“德”的人,只有“德才兼备”才能胜任今后就业岗位的需要,在择业观上学生也从“我能干什么”的理想迷茫型向“我会干什么”或“我适合干什么”的现实明晰型转变。学生对德育课学习内容与将来就业的关系有了充分认识,由此就会产生相应的积极行动,同时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鼓舞着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学习,对学习内容本身有了一种积极的注意倾向,学习的动机得到了大大的激发,此时的《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的学习已不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良好的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激发和维持其成就活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培养学生适宜的学习动机是他们获得学业成就的保证。学习兴趣则是构成学习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学科本身感到兴趣,就会产生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去掌握这方面知识的动机,否则,学生就可能只是形式地、勉强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

二、引导参与,调动热情,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

课堂教学的传统使命是传授知识,内容的选择是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开发。有效的课堂教学则是强调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基础性、开放性、整体性。课堂教学是极具张力的,从提问,到解读;从解读,到课本;从课本,到“知人论世”,这一系列的活动使教学内容得以充分彰显。师生的对话,并非漫无边际的“大话西游”,而是紧扣住课本、紧扣课本的知识点尤其切合学生的自我体验,这样才学出了真谛、学出了精髓、学出了精彩!从而培养思想上高素质、技能上高水平,在各方面都得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的劳动者,而各方面发展所必需的知识不仅包括基础文化知识,还包括人文知识、生活知识、实践经验知识、职业知识、科技知识、世俗社会知识等,知识是载体,是基础;能力是展现,是升华;素质是核心,是智慧的结晶。因而在生态课堂的教学中除了注重知识的传授之外,还必须注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有研究表明,80%的学习困难学生与过重压力有关,解除这些压力,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时教师能否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和谐的学习环境,比学识是否渊博更重要。将课堂定位由“教师—直接指导”调整为加强“学生—学生互动”,形成同伴之间的学习交流氛围,减少学生对失败的恐惧心理,减轻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负担,教学效果自然就好。我将老师的“一言堂”,改为学生合作“案情分析会”,学生之间共同研究有关“正当防卫”的问题,让学生根据书本上有关“正当防卫的构成条件”的内容,来判断我提出的一些案例是否属于正当防卫。学生与同伴之间畅所欲言、相互激烈讨论,逐个案例分析研究,并做出判断。全班交流时,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回答,大家都是“法官”、都是“辩护律师”,这方刚认定“嫌疑人”是正当防卫,立刻就有一方提出相反观点,双方都是证据充分,符合认定标准,谁也不输谁,大有“决一雌雄”之势。整个“分析会”虽然“火药味”很强,但课堂环境、气氛很和谐,这种氛围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学生在讨论中对知识有了全面的理解,加深了印象,提高了自身素质。

三、改变考核模式全方面检验教学效果

教学成果考核是所有课程教学全过程的必须环节,对教学具有指挥棒作用。过去的“上课讲条条,书本划条条,头脑记条条,考试背条条,考后全忘掉”的做法,无法正确的反映教学成果。改变考核模式,让学生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对课程学习的状况进行信息反馈,其所得的结果,有助于教师了解、掌握课程教学的效果。

因此,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课上,我就明确告诉学生,本学科的考核方式不是传统的“死记硬背式”,而是采用“开放式”考试。所谓开放式考试,具体就是将考核分两部分:一是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活动、讨论发言及发言的主动性和质量,对有独到见解或能向教师提出问题者平时成绩予以加分;其二是期末考试题型灵活开放,不用传统的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这类有确定答案的题型。因为题型是开放的,对于答案也没有预先设制的标准答案,学生无论是从教材上还是从课堂笔记中都没有现成答案可抄,但题目所涉及的内容都是平时课堂中所讨论的问题。用这样的办法来调动学生平时上课参与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重视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引导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是要重视日常教学全过程而不是仅仅重视考试这个学习的最后环节。

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期末考试命题中,我依照开学初制定的教学目标,针对各教学班级在课堂上的表现,学生在平时课堂上对教学点的反馈,结合作业的完成情况,出了一份考卷。主要内容:有各班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身边发生的事,共同完成一个“道德修养小品”剧本的编写;个人独立完成“向他人介绍一本有意义的书”,“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涉及道德价值判断的案例,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和评价”等,这些题目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思考、研究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创造。

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德育课的有效的教学,是在师生双方共同研究的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结合多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自主发现和获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德育课真正成为一门启迪智慧、净化心灵、塑造个性、完善人格、培养能力的课程。

参考文献:

[1]黄建榕等.德育新模式与德育环境化[J].深圳大学学报.,2001(5)。

[2]李军.关于跨世纪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1999(10).

版权所有:南京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苏ICP备12022064号    
夫子庙校区:东牌楼74号    邮编:210001    邮箱: njcx@vip.163.com
联系电话:025-86655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