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言文阅读教学

作者: 时间:2011-01-17 点击数:

[摘要] 本文认为传统文言文阅读教学犹如一潭死水,教学质量不高。文章从激活导入语、诱发想象力、激励课外拓展、注入现代意识等四个方面,论述了如果将学习与愉快的情绪建立联系,就能使学生主动体味文言文丰富的文化内涵,收到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文言文 兴趣 主动性

文言文是我们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需要我们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然而许多学生却感到枯燥无味,不想学,纵使教师付出大量的心血,也收效甚微,不能达到“能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要求。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之所以难以产生兴趣,因为现在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一般都少不了疏通文段,为了让学生读懂原文,教师一直遵循串讲、直译的教学方式。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教师在尽“解惑”的职责,其实这是造成现今文言文教学模式僵硬化的根源。由于学生文言文阅读面狭窄,课外基本很少有人阅读文言文,接触的文言文材料有限,学生又对教师有很强的依赖心理,所以难以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我进行尝试性的教学改革,获得点滴的体会:学生的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建立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能使学生在笑声中遨游文言文,主动体味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激活导入语

对于一堂课来说,开始的导入至关重要。新颖形象生动的导入,不仅能引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不仅在课堂上能抓住学生的心,而且学生在课后还会津津乐道。如在学习苏轼的《石钟山记》时,可以首先提问学生,苏轼的容貌如何?学生会根据自己的了解,七嘴八舌的回答,这时我们不失时机的点出,苏小妹嬉戏东坡的话,“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去年一点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学生回味片刻,就会爆发出会意的大笑:苏轼胡子且浓密,脸型很长。这样枯燥的文言文就在笑声中拉开帷幕,让学生身心轻松愉快进入一种佳境,思索着这样一个人怎样游石钟山的呢?然后积极主动探索课文内容,课堂气氛愉快昂扬。

二、诱发学生的想象力

伟大的物理家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在教学中不断激活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在想象中遨游,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知识。如在学习《触龙说赵太后》这篇课文的时候,让学生发挥想象,怎么理解“赵太后持其踵为之泣”一位学生因定势思维而回答说:“是因为赵太后趴在地上。”立刻引起一阵哄堂大笑,我不适时机地问:“你们为什么笑啊?”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太后怎么能趴在她的女儿脚下。”我趁机点出:“作为母亲,是不宜伏地持女儿脚踵,这里有个尊卑等级关系,但古时候居者送行者,居者匍匐于地,持行者之踵而泣,表示舍不得而挽留的意思,这说明刚才那位同学讲得有一定的根据,但思考不全面。还有哪位同学再来讲一讲自己的看法呢?”一位学生踊跃站起来说:“‘踵’是脚后跟的意思,‘跟’与‘根’是同音,赵太后意思是让她的女儿到燕国后,不要忘记赵国是她的根,要尽力为燕赵两国友好往来做贡献。”我说:“这位同学讲的很有创意!可以保留。但我们是不是可以从古代交通工具的造型来考虑呢?”这时学生如醍醐灌顶,“哦!古代车身很高,女儿登车后,母亲正好抱持女儿的脚后跟。”最后我总结说:“是啊!这同样表示舍不得让女儿离开的意思,但我们往往认同这种比较科学的说法。”

三、补充于课内,拓展于课外

张志公先生指出“阅读不仅仅是学习和继承前人和他人的知识,它还将影响到人类社会现实和未来的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以阅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人们一直在探讨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路子,涌现出多种阅读教学方法,我认为对于文言文教学补充于课内,拓展于课外,不仅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得充实,而且课后能主动阅读其他书籍,汲取有用知识。

王勃的《滕王阁序》是一篇有名的骈文,辞藻华丽,用典故颇多,学生不太感兴趣,但学生都喜欢听故事。为此,可以穿插一些名人轶事,如在评讲“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我们都知道这是王勃的名句,但怎么才能让学生牢牢记住呢?可以先补充一个传说:王勃在溺水死后变成一只野鸭子,仍以为这句诗天下一绝,乃沾沾自喜,而天天叫唱,一个渔翁听得不耐烦说:“你整天叫唤什么啊?其实改成‘霞鹜齐飞,水天一色’岂不更好?”王勃一听,羞愧地一头栽到水里,从此再也不叫唤了。这一定能引起学生哄然大笑,于是趁着学生兴致高昂,分析名句的意境,就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讲解“气泽彭蠡之尊”,可以补充陶渊明的为官之道,喜欢饮酒及有关饮酒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讲解“梓泽丘墟”,补充西晋巨富石崇与爱妾绿珠的故事,学生听得如痴如醉,趁机说明,在《先秦故事》中,有许多更有意思的名人故事,同学们可以读一读。结果学生仅用几天就读完了,还拿着写的读后感与我交换意见,这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分析文言文的能力,成为激发学生写作灵感的绿色通道。

四、注入现代意识

现代诠释学认为距离不仅是障碍,而且为阅读创造契机,因为正是距离构成了视界的差异,正是差异才是文本不断读出新意,产生新的阅读效果。现代中学生尽管学识有限,也会从自身所处的时代和个人的视界,向本文发难诘问。我讲《愚公移山》时,说到其妻献疑,智叟问难,学生认为愚公不民主,听不得不同意见;说到“寒暑易节,始一返焉”,学生又认为速度太慢,工具落后。其实这正是学生立足现实,具有积极意义的创造性体验。今日学生读《木兰诗》提出“女权意识”,读《伐檀》联系廉政建设,给文本注入了现代意识。其实这并非无端地把古典文本的阅读现代化,而是一种阅读视界的变化。不再满足于保存过去的意义才要用现代观念来消解它,并引发出新意。清代词论家谭献在《复堂词论》中说:“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心未必不然。”学生固然应该了解古典文本的历史意义,但不能把阅读封闭在传统的意义圈内,重复着祖父的祖父已经说过或说烂了的意思。任何阅读都是以当下社会语境与历史语境展开的对话,是现代视界以历史视界的融合。学生在古典文本的读解中注入现代意识,是完全正确的,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意识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现代教师教育专业引领案例评析 杨连明主编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6年3月

2、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 开明出版社 全国中语会编

3、《语文教育学引论》[M],阎立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版权所有:南京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苏ICP备12022064号    
夫子庙校区:东牌楼74号    邮编:210001    邮箱: njcx@vip.163.com
联系电话:025-86655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