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语文学科渗透低碳教育初探

作者: 时间:2011-01-17 点击数:

摘要: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渗透低碳教育,具有自身的学科优势,首先在整合教材时可以挖掘低碳教育资源,其次在教学各个环节中可以渗透低碳教育。在渗透低碳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在对学生渗透低碳教育时,不光要注重形式,更要重视教育质量和内容,我们的更高目标是培养出大批服务于低碳经济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低碳经济 语文教学 渗透 低碳教育

一、践行低碳生活,关键重在教育

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现在已绝不只是一些时髦的口号,已经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发展。低碳经济被称为全球第三次工业革命。事实上,我们已经进入了低碳时代。对于职业学校,学生多出自家庭溺爱环境中的独生子女,在他们看来低碳经济是国家经济和企业生产方面的事,与学生无关。须知发展低碳经济,绝不能片面理解为仅仅是关系到经济领域和生产领域;低碳经济更多关注的是转变发展方式,转变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而教育勿容置疑正传承着这种转变。通过教育来倡导低碳生活,形成节能理念,用低碳思维导出低碳智慧,从意识上、观念上转变现有生活方式,用低碳环保方式来学习生活,就是绿色教育、低碳教育。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充分认识低碳教育的意义,低碳教育、低碳理念、低碳生活方式是人类文明的必然选择。把低碳理念坚持不懈地贯穿到职业教育中,有机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自觉地纳入到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中,在校园里、课堂上积极探索、实施节能低碳教育,是职业教育不容推辞的职责。在教育改革的路上低碳教育刻不容缓。

二、语文教学有渗透低碳教育的学科优势

古今中外的实践证明,最有成效的教育,取决于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从娃娃抓起,一是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而语文学科毋庸置疑是文化氛围最浓的学科,由于语文教材自身的因素,教材中包含大量弘扬民族传统美德和勤俭节约自律精神的内容,所以语文课程在渗透节能低碳教育的过程中有着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如何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渗透节能低碳教育,倡导善自律、崇清廉、倡节俭、重环保、明责任,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责任感,应该成为语文教师的一个研究课题。

语文教师要深入分析教材内容,挖掘出教材中能体现低碳环保内容的篇目来,寓“低碳环保”于语文教学之中,通过教学环境、课堂渗透、主题活动、专题讨论等渠道,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使得低碳意识进课堂、进头脑,根植于学生的头脑之中,成为学生思想肌体的组成部分,从而获得抵御奢侈消费的免疫力。

(一)充分挖掘并整合语文教材中的低碳教育资源。

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在于不断促进人的发展与完善。而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其承载着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教育责任,而节能低碳教育是提高学生修养,完善学生人格不可或缺的教育,是教会孩子如何做人的重要一课。

语文教材中包含着大量弘扬传统美德的内容,使得语文课程在渗透低碳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而语文教师要发挥人文学科渗透低碳教育的学科优势,认真探索,通过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共同探讨怎样把低碳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纳学科体系,梳理教材内容,整合各种资源,根据学生的特点,充分挖掘出语文教材中的低碳教育资源。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低碳知识的主渠道、主阵地。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可将有关教学内容与环保低碳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如学习《像山那样思考》《离太阳最近的树》《邓稼先》《森林写意》《世间最美的坟墓》《送东阳马生序》《雅舍》《黄鹂》《边城》这些课文,教师都应将环保教育,节能低碳教育渗入其中,学习课文后组织学生写读后感、建议书、广告词,结合现实生活探讨读文的感受,探讨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怎样节能减排,践行低碳生活。

(二)积极探索渗透节能低碳教育的渠道方法。

从教学环节来看,可根据教材内容来实践以下教学模式:直接渗透、间接渗透、随机渗透和重点渗透。渗透的过程可采取“选择渗透点——把握渗透点——开掘渗透点”三环节。结合运用“备课挖掘——讲读渗透——讨论深化——总结导行”四步教学法。

从具体篇目的整体把握来看:应该把握每篇课文内容,根据教学方法来设计确定“渗透”方法。精心搭建学习交流的活动平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节能低碳价值观。

1、在设计导语中渗透。精心设计生动、巧妙的导语,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

上沈从文小说《边城》时,可以这样来设计导语:同学们知道“边城”是在什么地方吗?若从题目“边”字看,意味着这是城市之“边”,是沈先生在体会过都市的堕落、现代文明的腐败风气之后,对其故乡尚未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和自然生活方式的怀念。在这片偏僻之地保留着一份俗淳厚民风,而“重义轻利又守信自约”的淳朴民情在这古老边城演义着一个个田园牧歌式的传奇。让我们打开课本来看看这块净土上生活着的是一群怎样的人?学习《像山那样思考》时,则可这样开头:大自然,是一切美的源泉。面对大自然,有的人感悟美景,咏怀风物的变迁;有的谛听天籁,人抒写人生的感言;更有人反思生态环境的恶化,思考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类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后者在今天更值得我们去深切关注。下面请看一组图片。大家看到了什么?(一只倒在血泊中的海豹,一头带血狂奔的藏羚羊……)为什么在这些图片中,自然界生物已把人类当做了凶残的敌人?也许从《像山那样思考》中我们可以找到问题答案,从中获得一些理解和感悟。

2、在把握课文内容中渗透。挖掘课文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教育意义,由此引出节能低碳的话题。在分析课文《送东阳马生序》的内容时,应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对比古人的崇尚节俭,结合部分职校学生的过度消费、现代都市物欲横流的种种“出格”现象——具体表现为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把追求享乐当成衡量生活品质的唯一尺度,至于节约意识、环保理念,似乎都已贬值,而且养尊处优惯的独生子女们节约意识的淡薄,有针对地进入讨论。还可从古代帝王奢侈挥霍导致亡国之恨来联系现实生活中高碳生活导致的种种恶果展开讨论。《像山那样思考》则是一篇对生态环境恶化进行深刻反思的课文。须引起我们深切关注,值得组织学生展开深入讨论。在讨论中思考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类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这些问题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明确自私的人类,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来换取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

3、在品读重点词句中渗透。教学中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接受到具体生动的思想教育。如《世间最美的坟墓》这篇课文,作者说托尔斯泰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就可以要求同学们细读课文,找出最能表达这种感受、最能概括托尔斯泰墓特点的关键词——“逼人的朴素”。教师再抓住这个关键词,引导学生从古到今进行联系,从古代达官显贵们的奢侈豪华的坟墓图片到现代社会形形色色腐败分子穷奢极侈的生活场景,通过对比来学习托尔斯泰追求朴素的自我完善之美德,加强对各种过度消费的认识和理解,自觉抵制社会上的不正之风。

4、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渗透。对教材中的作品可创设情境,配乐朗读。学习《森林写意》《中国西部》时,就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利用优美的图片和配乐,使学生对作品描绘的美好大自然及天人合一的境界产生共鸣,受到感染。教师组织学生饱含激情,把对课文的理解、对环保的感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怀着激情去认识大自然,让科学的内涵、生动的形象、深刻的思想和强烈的感情融合,感受作品折射出的时代的理性光辉。方法有范读、配乐朗读、集体朗读、分角色朗读,创设情境朗读,创造最佳教育渗透氛围。让同学们读懂森林,读懂西部,理解大自然在物质和人文精神方面对于人类的巨大贡献和无可替代的价值。

5、在学生质疑辩论中渗透。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会发生学生对课文内容质疑的情况。如果能够捕捉住这种时机,因势利导,引发辩论,那么将是渗透教育的大好时机。因为真理越辩越明,通过激烈的辩论,学生自己会找到真理,而非老师空洞的说教。学习《离太阳最近的树》时可引导学生在领悟作品对红柳顽强生命力的歌颂和对红柳最终不幸命运的悲叹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质疑,对作品究竟是一首赞歌还是一首悲歌展开深入的讨论。理解作品对自然、生命的热爱,警示世人要保护自然,保护人类的生存空间,保护我们生活的家园。《邓稼先》这篇课文,也很适合组织学生学习讨论,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更懂得邓稼先的选择,选择在我国当年的艰苦环境中坚守、坚持;不为所惑,不求索取;为祖国核事业作出巨大的贡献,让同学们在敬佩他的光辉一生中感受到为国担忧、为民奉献的人格力量。

三、注重低碳教育的长效性,原则性。

低碳生活、节能意识进课堂,是一项播种种子的工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低碳教育,更是一项功在千秋的启蒙教育,渗透教育是不能急功近利的,不可能靠几篇课文、几句名言就能立竿见影,文学作品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持续不断的“润物细无声”的渗透过程。因此,节能低碳教育应作为一项长期性的教育工作,节能低碳教育应该贯穿、渗透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而不是走过场,一股风、一阵雨,要坚持科学实施的原则,以文化积淀为滋养,以道德情感来熏陶,深入持久地开展节能低碳教育,真正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使学生既增长知识又开阔视野,激发学生的环保责任与热情。以此促进文明校风。

使节能低碳意识的渗透如坐春风,如沐春雨,化有形为无形,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1、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从包含着丰厚的我国古代节俭资源的语文课本中挖掘、选择相关篇目。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孕育出了许多高风亮节之士,他们的名言警语、道德风范,为后人留下了巨大精神财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挖掘这些人物身上的优良品质,适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将“勤俭节能”教育寓于通俗易懂的故事、格言、榜样之中,让处在“物欲”至上今天的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优秀典范的自律精神,学习他们的可贵品质,领悟名言警语中包含的生活智慧。《〈论语〉七则》渗透了品德方面的启蒙教育,我们要充分发掘课文中蕴含的教育素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还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学习古代名人节俭自律的品质,树立正确的生活观、价值观,明理念、树榜样,融知识性、思想性、教育性于一体,让孩子修身养性,完善人格。进而收到“促其思、晓其理、激其情、导其行”的教育效果。

2、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教育的目标是人,人是低碳经济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低碳经济本身就是为了改善人类的生存质量。职业学校是为发展低碳经济输送人才的土壤,职校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专业人才,也担负着传承民族希望,建设祖国未来的重任。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创造良好人文环境,促进人的健康发展,应该是低碳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追求。要让低碳环保理念不是来自外界宣传的压力,而是来自内心世界的呼唤。因为有效的学习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而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教育就会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效果。还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敢讲真话,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让学生理解社会建立在教师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师生间建立沟通交流的语言通道和思想通道,让同学们在心灵交流中获得思想的升华。同时要及时总结课堂教学中渗透节能低碳教育的经验,让思想的闪光成为闪光的思想,改变“被教育”成为“需教育”,实现用“绿色低碳”意识培养“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在绿色低碳校园的创建中培养节能低碳生活的人。

3、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节能低碳”意识是一种美德,一种行为方式,一种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必须通过实践去完成。学生从“读”到“悟”到“行”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探索发现体验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所以,教师对学生渗透低碳教育时,也应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注重实践性。在行为层面,要秉承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不仅让学生明白“是什么”,更要让学生学会“做什么”。

为了达到知行统一的目的,在施教方法上,力戒说教灌输,不强求学生看法统一,允许认识的差异性。极力创造宽松的环境,使学生讲心里话,在争论引导中求得共识;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己教育自己,提高自己,达到心悦诚服,主动变低碳思想为自觉的低碳行动。

值得深入研究的是,我们对低碳教育的渗透不光要注重形式,更要重视教育质量和内容,我们的更高目标是培养出大批服务于低碳经济的合格人才,这些合格人才要有创新意识和能力,这样才可能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一个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我们还应在校本教材的开发上多动脑筋,组织教师从文学作品中选编低碳节能、环保教育的校本教材,作为低碳教育的知识读本和补充教材。总之,要深度挖掘低碳教育资源,保证低碳教育的有效实施。

让我们从低碳教育开始,学习低碳生活,实践低碳消费,推动低碳经济,演绎低碳文化。

课堂教学只是为低碳教育点燃了火种,我们要使低碳理念在全社会形成星火燎原之势。为此,我们不仅要重视课堂渗透低碳教育的方法,还应从教育实践出发,积极组织学生把低碳节能环保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之外的各项活动的开展之中。倡导节能环保,践行低碳生活。

1、通过网络来学习普及低碳理念。指导学生从网上搜索有关低碳节能环保方面的资料,收集相关的小故事、名人名言,分组分专题制作手抄报。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2、推荐学生多读宣传低碳生活的课外读本和热爱大自然的文学作品。观看相关的电影。

3、组织倡导低碳读书节,举办以“我的低碳生活”为主题的创意征文比赛活动。

4、组织演讲、朗诵、专题讲座等,让低碳生活走进校园,走进生活。

5、组织“青年志愿者”环保公益活动,推广、交流家庭节能金点子。

参考文献:

[1]王凡(中国低碳网记者)人物访谈《发展低碳经济应从“零”做起》(采访对象:刘桐渤)

[2]王凡(中国低碳网 记者)人物访谈《以德治碳服务碳公益》(采访对象:杜德利)

[3]蒋寿建《追寻绿色教育》(《天津人民出版社》)

[4]蒋寿建《用绿色教育理念引领高职人才培养》(《扬州日报》2009年4月17日)

[5]《实现低碳经济关键在国民教育》(2010年03月11日中国经济网 黄水牛)

[6]郑鸿 《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宏观思考》(中国学术期刊网)

[7]百度百科:低碳经济 低碳生活

注:本文获2010年度江苏省职教学会中职分会“低碳经济与职业教育”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

版权所有:南京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苏ICP备12022064号    
夫子庙校区:东牌楼74号    邮编:210001    邮箱: njcx@vip.163.com
联系电话:025-86655334